close

近來開始跟驢子當好朋友後,讓我幾乎與美國零時差的觀賞完Grey’s Anatomy全三季,從第一季看到第三季結束,讓我回想起很久之前在看過的一部紀錄片『美國影集的黃金年代』。 雖然我從紀錄片中半段才開始觀看,但看到他們介紹一部高收視率的影集基本產製過程,不禁讓我再度對Hollywood這個龐大工業嘖嘖稱奇,我想,這個地方某種程度已經徹底的主宰了電視機前面的觀眾們,完全商品化他們的影集,演員和你所能看到的一切,到底這個地方怎麼產製這些影集呢?而影集究竟有多少商機呢?還有美國電視影集真的到達了黃金時代了嗎?

這邊有份報導顯示,根據美國電影票房統計,2005的暑期電影收入下跌16%,觀眾減少10%,電影魅力降低的原因,除了票價變貴外,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美國影集越來越好看,許多人寧願在家看電視影集而不願意上電影院。這可能說明了為什麼當年Friends完結篇可以造成七千萬的收視人口,如果換算成電影票房,Friends應該是影史上票房僅次於Titanic的賣座強片。


而一部賣座的電視影集它背後的商機是什麼呢?除了最明顯的節目中段的廣告收益外,出版成DVD提供影迷購買及出租是另一項可觀的收益(如果這個影集受歡迎到出了很多季,那我們可以有很多種組合包,每次推出獻上不同的贈品,DVD上加附不同的幕後特輯花絮,這又可以有很多賣點了,可能就跟唱片改版發行換湯不換藥的行銷手法沒兩樣)。節目中的置入性行銷,也是另一條路生財之路,亦或是片中不經意出現過的商品,意外引發觀眾買氣也是有可能的。(Sex and the City可能就為箇中翹楚,帶動了不少高級名牌的買氣,光是看他們劇組拍賣過季拍攝的戲服引發的排隊熱潮可知 ),另外不要小覷節目中的原聲帶,這也可以帶動很多買氣(尤其Grey’s Anatomy每集皆以一首歌名為片名,網站更提供每集所選用的歌曲,造成不小話題性,多年前的Ally McBeal捧紅了Vonda Shepard。),還有因為影集而竄紅的演員們,也是電視台不可多得的金雞母,幫他們設立網站,建立CLUB吸收影迷會員,定期舉辦影友會之類。這些只是我肉眼所及看到的東西,相信還有更多背後的附加商機我還沒有發現到,或是等待著聰明的Hollywood去開發。但光是我肉眼所及的這些商機就已經無限了,也就說明了為何現在各大電視台願意花這麼多錢投資美國影集,每部影集的製作品質會越來越精良,每集製作費用不斷攀升。


但一部基本的美國電視影集是如何被產製的呢?容我用些粗略的講法陳述,第一,先是故事題材的挑選,光是一季的新企劃就上千百個,能通 過重圍度過第一關後又是另一項試煉,再來就是提出一季的劇情大綱,接著就是寫出劇本後,試拍一集,找了一群觀眾來做焦點團體調查,如果反應良好,這部劇情 也許可以幸運的過關斬將進入正式籌拍階段;如果焦點團體調查中,與會的觀眾不幸中途睡著,或是在觀影中發生不適,無法接受劇中內容,那麼這部戲劇企劃可能 就這麼石沉大海,無緣跟觀眾見面了。看到這兒有沒有覺得這一切的產製過程就跟生產一支手機似乎沒有什麼不同,從嚴密的市場調查中得知觀眾最想看的,端出他 們最滿意的東西出來,All we do is satisfying the audience!


接著就是劇本的編寫修改到拍攝後製過程,為了維持節目中每段收視率,不會讓觀眾在廣告中輕易轉台,所以潤飾劇本的人需要努力讓戲劇在每十五分鐘內持續有爆 點,而後製的剪接要盡力讓每十五分鐘都留個伏筆,讓觀眾期待下一段節目,同時間也要不斷的作收視調查,如果哪段收視偏低,下次就要盡量把那類劇情抽掉,避 免低收視率,反之亦然。如果換個角度看來,這似乎就像是品質管控般,讓每段的商品不要出現瑕疵,維持基本水平,同時不斷做意見調查,加強修正產品的功能。 但一部電視影集到底是一件創作還是一件商品?Is a piece or a product?


當一部影集落為一件商品的產製方式,我們發現了嚴重的問題。多半是因應美國電檢制度還有廣告商機制而來,為了迎合大眾的口味還有不讓廣告商抗議,節目的主題 必定要是通俗,亦或是大眾社會所期許的主題,畢竟還是要通過電檢分級制度才行。(換言之,我們可能看不到開放辛辣,至少照這個模式我相信Sex and the CitySix Feet Under這類的影集應該是不能出現,但他為何出現呢?後 面將有說明),所以當我們綜觀美國電視台所產製的節目,也許我們可以發現一些端倪,不僅是主題甚至是演員的對白,也許我們可以發現到他不時顯露出基本的美 國主流價值觀。而另外是廣告時間的限制,讓戲劇切割成好幾段破壞了整體戲劇,另外廣告體制的介入,常讓許多製作人員感到創作方面的綁手綁腳,處處受限。 當年美國影集走到了這裡,似乎面臨了一個瓶頸。但似乎在收費電視服務下找到了另一個出口。由於HBO在美國地區屬於收費電視節目,所以中間不會播放商業廣播,而也因為這項特質,HBO明顯的接受多樣性的主題,也因此發展出一系列高素質的原創節目。也因此造就了Sex and the CitySix Feet Under的出現,Sex and the City還曾經被譽為美國電視史上的十大轉折點之一,多數人肯定這部戲劇突破了以往的窠臼,大幅提高的美國觀眾的承受能力。也因此之後的美國影集題材開始多樣化,拍攝手法也不斷翻新,更吸引了不少編導製作人才投入電視。截至目前,大家都一片看好美國影集的未來,甚至認為它可以取代Hollywood電影成為美國新一代的通俗文化代表。你認為呢? 我認為這是有可能的,但我還是不認為HBO這類的影集會成為通俗文化的主流。而我也悲觀的覺得電視影集對商業資本家而言,只是個Product而已,尤其看了Grey’s Anatomy三季的走向,更讓我深深這樣覺得。電視影集需要更多視它為piece的人投入,我們需要更多勇敢的題材內容,我們需要更多發自內心的感動而反身投入的創作。 知道了這些後,身為一個觀眾,我想說的是:「嘿,我不會這麼輕易就買單你的商品的。」 話說回來,人家都還花了錢去做一堆嚴謹的市調,砸大筆錢在製作上面,而台灣呢?大家用自己的認知分析著尼爾森的數字,蠻幹濫造出一堆戲劇節目商品來,但很多人還是買單了,唉。


btw,最近才開始看Six Feet Under,才看完第一季,真的好看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ndiafis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