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小魚電影眼 (1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我想念金馬影展。
就跟想念「美而美早餐店」一樣想念著…
可以買便宜套票的金馬影展。

套票再怎麼漲價,都沒有英鎊貴。

所以每年的這時我還是照例寫一下清單,我回去一定要看之電影清單。

不然也要請大陸同學幫我回去買碟也好
...

1.    Across the Universe感覺是用Beatles歌串起來的那個年代,預告片看來太屌,不想錯過。

2.    The Darjeeling LimitedTube看到電影海報就忍不住很想看,這三人看起來太好笑。

3.    I am not there我,我,我期待超久的電影。我想要在那裡,狄倫。

4.    Interview沒想到是我一直覺得很猥瑣的傢伙自導自演的,應該來看看。

5.    Love songs (Chansons d'amour, Les) 沒有為什麼,只因為安那期戀人的男主角有演,可愛的阿弟仔。

6.    Persepolis海報整個吸引我,跟看CD封面就想買CD是一模一樣的道理。

7.    色,戒( Lust, Caution )張愛玲,李安,偉仔。我自認為的鐵三角。

8.    The Assassination of Jesse James by the Coward Robert Ford

My Brother is an Only Child ( 翻譯叫獵殺傑西 )Tube看到海報上的Brad Pitt,感覺他老了,卻還是想看。

9.    Empties ( Vratné lahve 布拉格練習曲 )只因為它是楊斯維拉克Jan Sverák導演的作品,所以我想看。

10.   London to Brighton (翻譯叫亡命英倫 )因為,我也曾經從LondonBrighton。很白痴的原因,我知道。

11.   Paranoid Park ( 翻譯叫迷幻公園 )很久前在金馬錯過了大象,不過這次還是錯過。

12.   Once音樂好聽,淡淡的愛情故事。

13.   Traveling with Yoshitomo Nara Heima只是因為我喜歡奈良美智。

14.   My Brother Is An Only Child  ( 翻譯叫做我的左派哥哥 )主題介紹完全擊中我的罩門,我對左派沒有抵抗力。

15.   Fuck身為」和「靠夭」的愛用者,怎麼能不看此片呢?


indiafis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我沒有看過很多楊德昌的作品,卻清楚記得當年看完『一一』所受到的震撼和感動。片中看似再平凡不過的台北家庭,在城市裡面對著生活種種,所有表面光鮮亮麗的背後,隱含著一連串瀕 臨爆發的曖昧情緒。看著『一一』總覺得可以看到台灣身邊發生的很多事情,除了對裡面情感表達有了共鳴外,讓我更感動的是,這些衍生出來的情感都是從我身邊可以看到的,它就真真實實的發生在台灣的中產階級之中,也讓我相信導演對身邊事物的細微洞察,沒有這些,我相信不會有「一一」這部電影的存在。


這大概也說明了為什麼我在看完這部電影多年後,還特別在網路上買DVD。不過沒想到,這也成了楊德昌最後完整呈現在世人前面的作品。這一切真是沒想到,本來還很期待導演的下部作品


所以,當我們的新聞拼命著墨楊德昌多情才子形象作為紀念報導時,就讓我靜靜的再認真看一次『一一』,用來懷念楊德昌身為導演曾經帶給我們的。如果沒看過的,真的很推薦去找來看看。

indiafis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近來開始跟驢子當好朋友後,讓我幾乎與美國零時差的觀賞完Grey’s Anatomy全三季,從第一季看到第三季結束,讓我回想起很久之前在看過的一部紀錄片『美國影集的黃金年代』。 雖然我從紀錄片中半段才開始觀看,但看到他們介紹一部高收視率的影集基本產製過程,不禁讓我再度對Hollywood這個龐大工業嘖嘖稱奇,我想,這個地方某種程度已經徹底的主宰了電視機前面的觀眾們,完全商品化他們的影集,演員和你所能看到的一切,到底這個地方怎麼產製這些影集呢?而影集究竟有多少商機呢?還有美國電視影集真的到達了黃金時代了嗎?

這邊有份報導顯示,根據美國電影票房統計,2005的暑期電影收入下跌16%,觀眾減少10%,電影魅力降低的原因,除了票價變貴外,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美國影集越來越好看,許多人寧願在家看電視影集而不願意上電影院。這可能說明了為什麼當年Friends完結篇可以造成七千萬的收視人口,如果換算成電影票房,Friends應該是影史上票房僅次於Titanic的賣座強片。


而一部賣座的電視影集它背後的商機是什麼呢?除了最明顯的節目中段的廣告收益外,出版成DVD提供影迷購買及出租是另一項可觀的收益(如果這個影集受歡迎到出了很多季,那我們可以有很多種組合包,每次推出獻上不同的贈品,DVD上加附不同的幕後特輯花絮,這又可以有很多賣點了,可能就跟唱片改版發行換湯不換藥的行銷手法沒兩樣)。節目中的置入性行銷,也是另一條路生財之路,亦或是片中不經意出現過的商品,意外引發觀眾買氣也是有可能的。(Sex and the City可能就為箇中翹楚,帶動了不少高級名牌的買氣,光是看他們劇組拍賣過季拍攝的戲服引發的排隊熱潮可知 ),另外不要小覷節目中的原聲帶,這也可以帶動很多買氣(尤其Grey’s Anatomy每集皆以一首歌名為片名,網站更提供每集所選用的歌曲,造成不小話題性,多年前的Ally McBeal捧紅了Vonda Shepard。),還有因為影集而竄紅的演員們,也是電視台不可多得的金雞母,幫他們設立網站,建立CLUB吸收影迷會員,定期舉辦影友會之類。這些只是我肉眼所及看到的東西,相信還有更多背後的附加商機我還沒有發現到,或是等待著聰明的Hollywood去開發。但光是我肉眼所及的這些商機就已經無限了,也就說明了為何現在各大電視台願意花這麼多錢投資美國影集,每部影集的製作品質會越來越精良,每集製作費用不斷攀升。


但一部基本的美國電視影集是如何被產製的呢?容我用些粗略的講法陳述,第一,先是故事題材的挑選,光是一季的新企劃就上千百個,能通 過重圍度過第一關後又是另一項試煉,再來就是提出一季的劇情大綱,接著就是寫出劇本後,試拍一集,找了一群觀眾來做焦點團體調查,如果反應良好,這部劇情 也許可以幸運的過關斬將進入正式籌拍階段;如果焦點團體調查中,與會的觀眾不幸中途睡著,或是在觀影中發生不適,無法接受劇中內容,那麼這部戲劇企劃可能 就這麼石沉大海,無緣跟觀眾見面了。看到這兒有沒有覺得這一切的產製過程就跟生產一支手機似乎沒有什麼不同,從嚴密的市場調查中得知觀眾最想看的,端出他 們最滿意的東西出來,All we do is satisfying the audience!


接著就是劇本的編寫修改到拍攝後製過程,為了維持節目中每段收視率,不會讓觀眾在廣告中輕易轉台,所以潤飾劇本的人需要努力讓戲劇在每十五分鐘內持續有爆 點,而後製的剪接要盡力讓每十五分鐘都留個伏筆,讓觀眾期待下一段節目,同時間也要不斷的作收視調查,如果哪段收視偏低,下次就要盡量把那類劇情抽掉,避 免低收視率,反之亦然。如果換個角度看來,這似乎就像是品質管控般,讓每段的商品不要出現瑕疵,維持基本水平,同時不斷做意見調查,加強修正產品的功能。 但一部電視影集到底是一件創作還是一件商品?Is a piece or a product?


當一部影集落為一件商品的產製方式,我們發現了嚴重的問題。多半是因應美國電檢制度還有廣告商機制而來,為了迎合大眾的口味還有不讓廣告商抗議,節目的主題 必定要是通俗,亦或是大眾社會所期許的主題,畢竟還是要通過電檢分級制度才行。(換言之,我們可能看不到開放辛辣,至少照這個模式我相信Sex and the CitySix Feet Under這類的影集應該是不能出現,但他為何出現呢?後 面將有說明),所以當我們綜觀美國電視台所產製的節目,也許我們可以發現一些端倪,不僅是主題甚至是演員的對白,也許我們可以發現到他不時顯露出基本的美 國主流價值觀。而另外是廣告時間的限制,讓戲劇切割成好幾段破壞了整體戲劇,另外廣告體制的介入,常讓許多製作人員感到創作方面的綁手綁腳,處處受限。 當年美國影集走到了這裡,似乎面臨了一個瓶頸。但似乎在收費電視服務下找到了另一個出口。由於HBO在美國地區屬於收費電視節目,所以中間不會播放商業廣播,而也因為這項特質,HBO明顯的接受多樣性的主題,也因此發展出一系列高素質的原創節目。也因此造就了Sex and the CitySix Feet Under的出現,Sex and the City還曾經被譽為美國電視史上的十大轉折點之一,多數人肯定這部戲劇突破了以往的窠臼,大幅提高的美國觀眾的承受能力。也因此之後的美國影集題材開始多樣化,拍攝手法也不斷翻新,更吸引了不少編導製作人才投入電視。截至目前,大家都一片看好美國影集的未來,甚至認為它可以取代Hollywood電影成為美國新一代的通俗文化代表。你認為呢? 我認為這是有可能的,但我還是不認為HBO這類的影集會成為通俗文化的主流。而我也悲觀的覺得電視影集對商業資本家而言,只是個Product而已,尤其看了Grey’s Anatomy三季的走向,更讓我深深這樣覺得。電視影集需要更多視它為piece的人投入,我們需要更多勇敢的題材內容,我們需要更多發自內心的感動而反身投入的創作。 知道了這些後,身為一個觀眾,我想說的是:「嘿,我不會這麼輕易就買單你的商品的。」 話說回來,人家都還花了錢去做一堆嚴謹的市調,砸大筆錢在製作上面,而台灣呢?大家用自己的認知分析著尼爾森的數字,蠻幹濫造出一堆戲劇節目商品來,但很多人還是買單了,唉。


btw,最近才開始看Six Feet Under,才看完第一季,真的好看哩。

indiafis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很喜歡旅行,不管是長時間的旅行或是短程的小小出遊,都能帶給我很多力量。曾經有句德國俗諺說:「只發生過一次的事情,就像不曾發生過。」,每趟的旅行對我而言,似乎也如同這句諺語般,增添了這樣的獨特不可替代性,沒有人可以確定一趟旅程中你會遇上什麼樣的天氣,撞上什麼樣的人事物,見著什麼樣的好山好水,也因為如此,每趟旅行結束對我都宛若一場好夢,夢醒了,回到了家,表面上好像什麼都沒發生過,但其實夢裡發生的每件事情正悄悄的在你日後的人生發酵。


-----

indiafis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繼續在這個宇宙旅行吧,但該往哪個方向走呢?

其實我也不是這麼的清楚,

我聽說,好像有個遙遠不復在的地方叫做冥王星,

在那裡,所有的人都沒有界線,

只有一條屬於自己過去與未來的邊界線。

那麼,就讓我們走吧,帶著一個叫做家的行李,

看著這一路好風景,一起到冥王星吃頓早餐吧!



不管有沒有到冥王星吃早餐的那天,

怎樣都要做個帥氣的邊際騎士。



冥王星早餐。近期讓我在電影院裡又哭又笑的一部電影。一個在現今社會價值觀框架下最邊緣的角色,用最『不認真』的人生態度在當年那個『過度認真』的社會生活著,跨越了所有的界線後,其實我們不也都一樣,就如同邊際騎士說的,所有的人們都只有一條隔離自己過去與未來的界線。但,在這個冥王星已不復在的宇宙裡,我們走得到冥王星吃早餐嗎? 



如果可以的話,我要預約一份去冰奶茶和蘿蔔糕加蛋和KITTEN吃早餐。



( GO anywhere without leaving your chair
and let your thoughts run free.Living within all the dreams you can spin.There is so much to see.We'll visit the stars and journey to Mars. Finding our breakfast on Pluto! )



 



 














-----

indiafis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可以儘可能對人生未來的想像貪心。但,拒絕任何侵害別人的貪心。」

「貪婪」真的是很可怕東西。雖然我很討厭說過多教條式的東西,但是在看完「安隆風暴」我內心只有一個感想,那就是泯滅人性的「貪婪」真的也許有天會帶來這世界前所未有的災難。這也似乎是現在當道的資本主義最大的缺陷所在,他忽視小看了人性的貪婪,還有人類在集體群眾中盲從的可怕。所以,無論如何,不管我將來會窮途末路還是飛黃騰達都好。我們都要記得告訴自己:「我們可以儘可能對人生未來的想像貪心。但,拒絕任何侵害別人的貪心。」是的,不要忘記。

嗯,以上,相當短的感想。














indiafis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寫在前頭》...



        笨學弟是我的高中同學,在高中時我們都一樣是班上倒數陣線聯盟,但笨學弟那時就開始看很多我認為很難懂的書,當我還很無知的只是煩惱會不會考不上大學的時候,他已經悄悄的閱讀很多我大學末期才想要看的東西。跟笨學弟很久沒連絡了,不過透過MSN又在畢業後跟笨學弟恢復連繫,能認識一個博學多聞的人真好,這世界還有很多我不懂的事情,能聽笨學弟解釋真不錯。



        笨學弟在我的推薦下看了《
無米樂這部紀錄片,以下這篇文章是笨學弟傳給我的感想。
這篇解釋了很多我不知道的農業脈落發展,大家可以瞧瞧,等我有空我會把寫到一半的感想寫出來的。


無米樂-台灣的農業政策作者: 笨學弟( 他說要用筆名 )

        在看完無米樂之後,心裡有很多的感慨跟感觸。故事中的場景-後壁鄉,故事中的人物-昆濱伯夫婦,其實就是台灣農村跟農民的縮影。在紀錄片中主要沿著兩個主軸發展,一個是台灣五十年來農業政策以及米價政策對農村發展的影響。另一個主軸是,作為一個農業古國,農業文化深深地鑲嵌在社會文化之中,人與土地的感情是那麼地自然又難以割捨。縱然賠錢也要持續地耕作下去。 



         台灣五十年來的農業政策基本上我們可以用一個天平的模型來說明。在天平的兩端一邊是農業部門,另一邊是工業部門,中間作為支點的是米價政策。由於台灣的農業生產是以水稻耕作為基礎,因此,直接影響農村收入的就是稻米的價格。政府以各種行政措施來控制米價藉此控制農村收入,以達到最終的政策目標-有效的控制農業部門和工業部門之間的勞力流動。 



        在國府撤退台灣初期,政府的首要工作是維持行政體系的穩定,汲取資源養活撤退來台的行政部門以及軍隊。在當時,農業是唯一的汲取來源,其他行業在大戰之後百業蕭條。因此,政府透過收取田賦,水租,圳川維護費以及肥料換穀政策從農業部門汲取出大量的稻米直接分配給政府公務人員,軍隊以及眷屬,穩定統治基礎。其中又以肥料換穀政策最為重要,由於台灣位處亞熱帶,必然要使用農藥。在農業生產中一年要耕作二到三期,地力耗損極大,也必然需要肥料。因此,政府藉由訂價過高的肥料強制換取農民手中的稻穀,藉由訂價過高的農藥進一步榨取農業剩餘。 
 



 


在初步穩定了行政體系、統治基礎之後,政府仍然持續的維持汲取性的米價政策,持續自農業部門汲取資源轉移到工業部門,促進工業發展。在以農業支持工業的政策背景之下,仍然必須採取汲取性的米價政策,使米價仍然維持在低價位,將農村的收入限縮在維持生活的邊緣。這在產業發展政策上具有雙重意義,藉由壓低農村的收入可以有效的將勞動力擠出農村,提供城市工業部門發展必須的勞動力。另一方面將米價壓低也有助於降低城市工業部門工人的生活成本,可以繼續維持有利於工業發展的低工資政策。  


 


就這樣米價政策在工業部門與農業部門之間形成平衡的槓桿,形成一方面是「推力」,另一方面是「拉力」。是將勞動力推出農業部門的「推力」,也是將勞動力拉入工業部門的「拉力」。在經濟景氣繁榮的五○年代、六○年代,壓低米價使農村收入縮水,將勞動力轉移到工業部門配合經濟發展的需要。在經濟不景氣的七○年代中期,調高米價,改採支持性的米價政策。設立平準基金,保證稻米的最低價格,將市場上低於這個價格的稻米全面的、無限制的收購。使稻米的利潤率保持在百分之二十,將經濟不景氣時工業部門的剩餘勞動力「拉」回農村。以避免不景氣時在城市中必然發生的犯罪、色情、遊民問題。 



        在經過五十年的發展之後,台灣的經濟發展早已不可同日而語。在這個過程中,農業部門-農村-稱職的扮演了產業後備軍的角色,提供城市工業部門經濟發展必須的勞動力,也做為工業部門在不景氣時收容剩餘勞動力的儲藏庫。從這個發展規律中我們可以清楚的發現,農業政策始終都是扮演著配合主要經濟發展目標的工具性角色。在需要汲取資源的時候採取汲取性的低米價政策,在需要收容剩餘勞動力的時候採取支持性的保證米價政策,設立平準基金。 



        在進入八○年代之後,工業部門持續發展,台灣的經貿網絡與國際經貿體系日趨緊密。農村的勞動力幾乎已經完全轉移到工商部門,農村只剩下老人跟小孩。在工商部門持續發展壯大的情況下,政府調節不景氣的工具日趨多元靈活,農業部門作為產業後備軍的角色持續弱化。最終,「稻米開放進口」成為加入WTO的交換籌碼-政府從農業部門榨出最後的剩餘價值-也因此後壁鄉自民國九十三第二期稻作之後遭政府強制補償休耕! 



        在政治的場域裡,不管是日據時代、威權統治時代還是新政府時代,農民始終都是弱勢的一群,無奈、無力只有認命!在台灣的西部平原地區,面對同樣困境的農村比比皆是!在故事的主人翁-昆濱伯-身上我們看到人與土地的親密情感,農民靠土地吃飯,看天的臉色耕作。縱然每年都賠錢,縱然這樣的工作吃力、辛苦又不討好!仍然要持續的耕作,直到再也做不動的那一天!
   


 


參考書目:政治經濟學分析(本書的第三部分:米價政策的政治經濟學分析  蕭全政教授 














-----

indiafis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跟很多人一樣,在911事件發生的時候萬分震驚,看著新聞上的畫面不敢相信那是真的,當時的我才從紐約回來沒多久,覺得紐約一切美好,怎麼會有人發動這麼激烈的攻擊去傷害任何無辜的人呢?我心上滿是不解忽略了我所認識的世界是如此狹窄單一。



        911事件無疑帶給這個世界劇烈的衝擊,也著實賞了美國大老鷹一記大巴掌,甚至有學者認為它帶給全球一個新的局面,全世界即將迎向後911時代。不過我不是學者,沒有很深的立論基礎,我只是一個透過電影,紀錄片企圖在911事件後去探索那未知世界的閱聽者,在
911事件簿 這部紀錄片中我第一次知道1973年的911美國中情局在智利策動的這場政變,我心上感到激動又生氣,我知道我無法做些什麼,只能讓更多人知道有這件事情,期待他們會在台灣這個過度親美的環境中有些不一樣的觀點出現。我不知道這件事情被塵封了多久,也沒有看過任何關於智利一般民眾對於這段過去的回應,當然這也許跟我資訊不夠發達有關,所以當《 那年陽光燦爛 這部電影出來時,我很開心。 



        不過也許是我抱持太多期待心情,一心以為導演會更多加著墨當時事件的來龍去脈,看完後才發現,其實導演並沒有想要參雜這麼多政治意識在電影裡頭,或許我該用更單純的心情去看待這部童年經驗電影,它只是一段關於我朋友Machuca的故事,不過恰巧在那個時空氛圍下,小孩子以他們最單純的眼光來看待這個詭譎的時局,在那個階級意識還沒有沉重分化他們的年紀,也許人生只是開心的吃煉乳,開心的騎腳踏車,開心的在遊行陣中跳呀跳﹔然而殘酷的事情來了,就當外力強行介入這場友誼時,小男孩被迫強調他的衣著以保命時,童年也就隨之再見,但再見後呢?



        看完電影後我腦中不斷浮現一段國小四年級發生的事情。國小五年級前的我是個每天被媽媽打扮的整整齊齊,衣服穿的漂漂亮亮去上學的小女孩,功課也一直不錯,常常有當班長的機會,有時康樂活動課,我還會上去彈風琴伴奏。當時的我人緣一直都不錯,以一般的標準而言,我應該算是個家裡環境不錯,而且討人喜歡的好學生。記得那時有堂課不知道為什麼需要我們帶家裡的娃娃來學校,印象中我帶了一個很漂亮的娃娃到學校,在那堂課我把它擺在講台上,下課後突然有個男同學跑到講台前拿起我的娃娃,我當下直覺就跟他說:
「不要亂拿我的東西啦!」沒想到他很生氣的丟下我的娃娃,狠狠的說:「你的娃娃有什麼了不起的,你以為功課好家裡有錢( 雖然我們家眞的沒有很有錢 )就了不起喔!」,之後他跑走了。 



        我跟這位同學一直同班到畢業,畢業後就再也沒聽說他的消息,不過我卻仍然清楚記得他的名字。他應該不知道他這段氣話讓我難過了很久,甚至在默默之中影響我極深,我從不知道自己在別人眼中是這樣的感覺,也不知道我帶來的漂亮娃娃,裝扮的整整齊齊,考試成績亮眼會讓一個男同學對我產生這麼大的敵意,他的這段話讓我在國小五年級的時候,下意識的剪掉我的長髮,不再穿媽媽買的可愛洋裝,開始跟老師保持距離,開始很排斥媽媽要我唸書,我當時只是天真的想變成跟以前的我完全不同,想證明給那個同學看我並不是家裡有錢功課好的好學生,我只是一般同學而已。不知道是不是在那刻起,我的童年也再見了呢?  



        事後回想起來到底是怎樣的環境讓還是孩提的我們對自己週遭的同學產生階級?是大人建構的世界默默的操控了我們?我不清楚。我只知道在那之後,我開始陷入更可怕的分門別類世界,透過成績篩選我一步步來到了這裡,但進入了社會後呢? 我們是不是也開始繼續這個輪迴? 當童年再見之後,我只希望我不要忘記那天的難過。  



       這世界很多事情是不平等的,但別忘了不平等也是我們造成的。



       電影官方網站http://www.atomcinema.com/machuca/



 


 



 


 












indiafis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一如以往,美美的鏡頭有些細節卻又這麼的微妙,
停留在腦海久久不去。
看似簡單的故事,卻又有幾抹淡淡的憂愁,
在微笑的同時又好像藏著什麼。
 

 看完花與愛麗絲後,莫名其妙的在京華城裡鬼打牆般的繞了一圈,在打轉的同時,我還一直停留在那個在電影院裡不經意被挑起的青春情懷,我懷念著還是十五六歲的時光,也許人總會有一個時候,有一些很在意的事情,也許那些事情在成人的世界裡這麼微不足道,也許不過只是很喜歡很喜歡一個男生,也許不過是很喜歡跳芭蕾,也許不過是很喜歡說相聲的那個時期,為了一件很簡單的事情,撐起了自己的整個生活目標的時候,但也許就是那個時候發生了這些事情,才會變成現在的我們,就如同藍色大門般,我們遇見了什麼事情就變成怎樣的大人了,這兩部電影奇妙的給了我一種異曲同工的小小懷念青春情懷。 

而一如以往,就如同情書那個窗簾後的柏原崇,就如同在櫻花遍佈的小道上騎著腳踏車的松隆子,岩井俊二的片子總會有些很美的鏡頭,美麗的畫面讓人想跳進螢幕裡拿相機拍起來。從一開始一長段走去坐電車偷窺的路程,兩個女孩不自覺的在月台練習起芭蕾的動作,腳往前,隨後往又半邊打去,很細微卻讓我印象深刻。在漫天紛飛的櫻花道上玩櫻花,在跟學長出去玩時,花子貼著鏡子臉龐被切割成兩面,調皮又害羞的說著你都不記得你說過喜歡的這件事情,最後那段驚人的芭蕾獨舞,最後那幕單腳抬腿。總有這些美麗的畫面,加上一些很微小的細節,在腦海中久久揮散不去。

這其中我好喜歡愛麗絲這個角色,她真的是一個很可愛又善良堅強的女孩。表面上好像一直很活潑開朗,對於爸媽的離異,親情的想望,各個怪異面試的失敗,好像從不說什麼,但是她卻帶著學長一步步的去重圓小時候的回憶,包括那個海邊,那個兩面的撲克牌,那個涼粉。在愛麗絲身上,蓄積了很多讓人感動卻又淡淡憂愁的能量,就在那個公園因為涼粉被揭發事跡的同時,我也同時感傷著,但在她開心認真的跳完那一段芭蕾後,我心裡突然也泛起了一股淡淡的微笑,彷彿在為她開心著,打從心裡覺得她太可愛了,真是個討人喜歡的角色。 

總之,這是部看完讓我直呼很可愛的電影,某種情懷被挑起,某種憂愁被看到,我在心中溫暖的包圍著這兩種感覺。

 

 














-----

indiafis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蒸氣男孩。細緻卓越的動畫,一般的故事結構,發人深省的觀後感動。
        
        雖然大友克洋在動畫界擁有著響鐺鐺的名氣,但必須要老實說,我還是第一次看到他的動畫,多年前的阿基拉我還沒有看過,這次看了蒸氣男孩後,讓我對大友先生想要表達的一些想法很有興趣。

        其實在蒸氣男孩中,從沒有隱晦過它所要傳達的主題,關於科學對人類生活的影響,片中用十分簡單的架構,以爺爺和爸爸兩個角色明白的二分化了對於科學發展的立場,從兩人的對話中,兩造的論點不假修飾的被呈現出來,這大概就是我所要說的一般的故事結構:
好像都要發生什麼大災難,然後有兩方爭執,由男主角搶救大家,然後這個世界這次倖免於難之類的情節。雖然我不是很喜歡這種結構,總覺得真的沒有更不落俗套的陳述方式嗎?不過這不是我看完蒸氣男孩後若有所思的原因,我若有所思的原因更不是他細膩的動畫表現,關於那些很難表現的蒸氣,我想,我真的要對動畫師拍拍手。

        我若有所思的原因是我自己胡亂延伸的,在蒸氣男孩中我看到了人類關於資源的爭奪,還有科技發展後的整個世界局勢變化,這部動畫選擇了那個起頭的年代來陳述,當工業革命開始,人類生產的方式開始有了極大的轉變,有了新的動能生產方式取代了傳統的手工業,舊有的地主階級部分轉而投資新的工業,更進一步的成為資本家,傳統的佃農階級也許有部分轉成勞工,雖然感覺階級沒有太大的轉化,但是它背後所帶來的可能是資本家財富越來越多,勞工越來越被剝削,大城市產生了不少勞工問題,同時也開始有了環境污染,當這些早期開跑的工業國家首先發生了這些問題,隨即運用他們強大的武力去在全球擴展,把這場革命蔓延到全球,勞工和污染問題不要留在自己國內,轉而外移到所謂的未開發國家,而隨著能源的短缺,人類不斷的在爭奪能源,變成現今的石油之爭
….

        我看完蒸氣男孩後,若有所思了很久,還是遲遲沒有辦法整理出我真正消化後的感想梗概。感覺也許是我想的太多了,但又覺得現在一切的發展都是從這而開始的,不是嗎
? 大友克洋也許有意或者無心讓我思考了這些事情。

        所以。發人深醒的觀後感動後,有了一個複雜渾沌的心情,還有一顆急欲想要找尋答案的頭腦,我會好好閱讀楊公推薦的書,有空跟楊公切磋的。












indiafis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第一次看before Sunrise是高中時候的事情了,印象中好像是在一次星期天下午,爸媽不在家的時候,我一個人打開電視機的春暉還是中得電影台,無意間轉到這部電影。

        我必須要承認,一開始完全是因為伊森霍克而停下來看這部電影,第一次沒有看到前半段,我只從傑西和席琳聽著CD那段開始看,停下來認真看的十分鐘有點不習慣,覺得整部電影該不會就這樣沒完沒了的講一個鐘頭吧?心裡這樣害怕著,但看著看著,竟然也不在乎這件事情了,我喜歡他們裡面討論的對話內容,喜歡上他們兩個講話的方式,有點輕鬆嬉戲,但是其實完全都是豪不保留的內心感受,在維也納的街頭裡,他們兩個不斷的漫步聊天,沒有目的性的聊天,到最後的結局,導演選擇了一個開放式的結局,讓我十分喜歡,我喜歡那種留給我們自己去想像的感覺。之後在電影台陸續看到這部電影,斷斷續續的把這部電影銜接起來,我想那時這部電影在我的生活環境中應該一點都不熱門,不過在我心中我覺得他是一部我很難忘記的電影。關於這部電影還有另外一個蠻有趣的回憶,記得高中有個奇才同學Gallon,跟他一直沒有十分熟捻,但是有個星期我們突然彼鄰而坐,Gallon同學突然跟我提起他也喜歡這部電影,於是對於Gallon同學的回憶除了是個奇才,可以在腦袋運作數學題目直接寫出解答外,就多了這部電影的回憶了。 

        沒想到,這部電影竟然在九年後,破天荒的拍了續集。就如同他們的製片所言,這部電影也許沒有很賣座,但是卻有很多影迷會特別鍾情這部電影,而且會一看再看,我想我就是這種影迷之一吧?  九年後,看到這部電影的續集,我想,我也跟著這部電影時光荏苒過了九年,在續集中,我真的看到了那九年在他們的言談中流露的痕跡,也許不再年輕,很多事情並非如當年的他們所想像,這九年的時光換化成短短的一個接近黃昏的時間,透過他們的言談,我也跟著他們一般努力的搜索這九年來在自己或是在彼此身上的時光流逝,他們錯過了什麼? 得到了什麼? 做過了什麼? 還沒有完成什麼?  看著九年後的續集,還是為了席琳的華爾滋而微笑,卻也因為車內席琳的呼喊,傑西的安慰誠實告白而感傷了一些,九年,在一個九年內,我們得到了什麼逝去了什麼? 好像有什麼感傷隨之而氤氳而生了。雖然結局還是一樣開放式的結局,不過這樣更好,我會在我心中繼續想像著,關於他們的種種,不需明確的告訴我什麼。

         除了劇本以外,忍不住讚嘆茱莉蝶兒和伊森霍克真的是很厲害的演員,看似簡單卻很難演的很自然的感覺,他們的演出讓我有種忍不住在現實生活中讓他們在一起的錯覺,總之,這兩部是我心目中的經典電影之一,一部某種程度也伴隨我成長的電影,關於他還有很多回憶在。














-----

indiafis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


只畫完了切的圖 關於電影的種種
等我看完書 整理完思緒再說吧...
所以 這部電影對我而言不只是這樣就對了...












indiafis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